首页 关于我们 新闻动态 图片风采 成员展示

当前位置:首页 > 世界万象 > 净化网络语言

净化网络语言

       
打印
【字体:
2018-06-05 14:49 点击量: 521

净化网络语言

成丕德

2018年06月05日07:0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原标题:净化网络语言(思想纵横)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就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作出深刻阐述,为新时代加强网络综合治理提供了基本遵循。加强网络综合治理涉及方方面面,净化网络语言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当前,互联网的发展正在深刻改变着语言使用生态,在“两微一端”、网络论坛等媒介中,新潮网络词汇随处可见。一些网络语言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犀利传神、精确达意,其流行对丰富语言表达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也应看到,网络语言存在泥沙俱下问题,低俗浮夸语言屡见不鲜。加强网络综合治理,需要多管齐下、多方发力净化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通常都想追求一种个性化表达,其使用主体大多是青少年网民。为了表达自我、彰显个性,他们往往打破规矩说话、不按套路书写,追求新奇和吸引眼球的效果,其中出现了一些值得重视的倾向。一是情绪化表达。一些网络语言片面追求情感宣泄,比较喜欢使用夸张、矫情的字眼。二是感觉至上。一些网络语言不讲究正确、精准、严谨,一切跟着感觉走,只要好玩、有趣就行,是否符合语言规则已不重要,数字、字母、表情符号、拼音、外文等都可以杂糅在一起。三是“无厘头”恶搞。一些网络语言并不追求有意义的表达,而是习惯于“无厘头”恶搞,有意无意地消解意义。四是戏谑性。一些网络语言倾向于调侃、戏谑,对社会共同价值理念和行为操守缺乏基本尊重。

  网络语言传播力强,不规范甚至低俗的网络语言绝非无伤大雅,实际上会对语言安全、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带来负面影响,需要引起高度警惕。一是导致“看不懂”。不规范网络语言的流行会使语言所承担的正常沟通功能受到影响,尤其是中老年网民往往看不懂青少年网民的网络语言,抓不住准确的语义和话语背后的情感色彩。二是导致“不会说”。一些青少年网民用外文字符、谐音字、数字随意替代汉字的书写形式,如不加以纠正,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其语言的正确表达。三是导致“听不进”。语言能够塑造思维。不规范网络语言的流行会使价值风向标悄然发生变化,一些低俗网络语言会销蚀社会正能量,导致对青少年网民进行思想引导、价值引领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一些不良网络语言的传播,甚至会降低青少年对汉语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自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