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电机系硕士生郭欣然2014年修了于歆杰老师的慕课《电路原理》。他说:“上大学之前,我没听说过‘慕课’这个词。入学时,学院的新生典礼上播放了慕课的宣传片,当时于老师就出现在影片中,他说慕课可以让我更自由地支配学习时间。同时,这还是个开放的平台,不只是我们,只要有网络、有意愿的学生都可以选。这两点令我印象很深刻。”
2016年,“雨课堂”上线,这种形式对传统慕课中的师生互动、课上参与等环节都进行了优化。于歆杰很快便将“雨课堂”在自己课上推广起来。“从我当老师到现在,已经有15年了,我一直特别关注的是学生的状态。我教的东西他明白了吗?明白到了什么程度?通过‘雨课堂’,我能更快速地得到反馈。”于歆杰说。
不断优化学习体验,重构教学方式,慕课让学习变得随时随地,好玩有趣。近年来,一些慕课还加入了实时直播,学员可以通过发送弹幕,随时向老师反馈问题,并获得解答。“未来,中国大学MOOC将为用户提供更多的精品慕课;同时,针对用户群体提供更多符合他们个性需求的内容。”网易杭州研究院慕课市场部方玮对本报说。
文化基因,
在互联网血液中更流长
伴随着悠扬的古琴声和徐徐铺开的诗书画卷,慕课学员们开启了一场线上“传统文化之旅”:从仁人志士的精神到文人学者的洞见,他们跟随先哲思想的脚步,走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这是南京大学开设的慕课《走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门有着6036名学员的“超级课堂”,已经是本学年第二次开课。在课程介绍中,写着这样几句话,“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传统文化何以千古不绝?其中又蕴藏了哪些瑰宝精华?几经沉浮,几度沧桑。中华传统文化在近代又经历了怎样的转型?它如何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