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不唐捐。很多时候,我们由良好的阅读而获取的,都沉淀在我们的脑海深处。它可能并没有太多机会直白显现,却悄悄改造甚至决定着我们的思维习惯,待人处事的方式,面对世界的态度。而另一些适逢其会的时刻,它会打破缄默作用的习惯,直接显现在我们面前。所谓传承,最明显的可能就是这样的时刻。它让人突然发现,我们最想传达的某些内容,这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之中,经过无数优秀智慧的运行与筛选,已经找到了最贴切的表达。
在这样的时刻,文艺是种体贴的力量。它可能把一个古人的经验与今人的体验联结起来,共同构成一种精神表达。今人从过去那里得到优秀的传承,又在这种传承中生发出新的精神力量。
我们耳熟能详并广受青睐的“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在这些时刻由此及彼、合而为一。
当然,对这里的“书”与“阅读”,我们的理解还尽可以宽泛些。就像我们今天对“文本”的理解。它可以不再仅仅是诗词散文小说等文学文本,也涵盖了影音画之类的视觉、听觉作品,甚至包括更广阔的作品形式。
你有没有这样的时候:到了一个地方,突然想起听过的一首歌,读过的一篇小说,看过的一部电影……在那里徜徉,会把现实的世界和你的想象里酝酿的世界一一比照:这里是某个情节发生的地方,那里最符合你期待的风格……
现实里可能朴素陈旧而寻常见的街巷,也因此有了特别的色彩。而某段影像,某段词,某段旋律,又在现实世界的呼应下,生气淋漓地回荡起来。
秋天路过北京,有心人会不会想起读过的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对眼前的城市会不会更多几分安静的体味,能更深切地理解古城的的变迁。前几年热映的电影《心花路放》,不知让多少人选择去大理休憩,寻找男女主角路过的酒吧、客栈。而节假日乌镇滚滚的人潮里,想必也有很多游人还记得多年前那部文艺的《似水年华》,在街头巷尾转悠时会不经意想起电视剧里的情节,仿佛那个小镇上真发生过这么一个故事,多了几分市井里温柔的气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