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在《平凡的世界》第三部里,写到孙少平与田晓霞这对恋人的生死离别时,以孙少平的视角写道:“他想起了《热妮娅·鲁勉采娃》。是的,命运将使他重复这个故事的结局。在这个世界上,在人的生活里,常常会有这样的‘巧合’。这不是艺术故事,而是活生生的人的遭遇!”“巧合”与“遭遇”,恰恰指的是阅读与人生的体贴互文。我曾读过朱自清、丰子恺等前辈大家的作品,有一天,当我在他们曾教书育人、写作散步的校园里求学,就仿佛和他们的足迹重叠,看到了他们在相似情境里写作时的表情……
所以,体贴常来自身临其境,更是人之常情。习近平对冯梦龙的“偏爱”,或许就出于此。他少年时曾移居校园,帮人搬书装车,得以天天翻看冯梦龙编纂的“三言”,中年在闽任职,翻山越岭去寿宁,又“碰到”了当年同样翻山越岭到寿宁、在当地任职期间还留下“志书”《寿宁待志》的冯梦龙。相隔三百多年,习近平在冯梦龙的书里看到三百多年前的寿宁,看到当时官员的施政设想与活动,又亲身面对着三百多年后的寿宁,施政于此,可能成就另一部“寿宁志”。所谓“身临其境”,大概莫过于此了。
而他在古巴两“访”海明威,寻的大概也是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在福建任上访问古巴时,特意去寻访海明威写《老人与海》的旧址,见到了小说场景的现实版,任国家副主席时重访古巴,还特意去了海明威常去的酒吧,点了海明威曾爱喝的酒,体验了海明威写下传世的故事时的精神世界和实地氛围。“身临其境”,大概能让他对一直印象深刻的《老人与海》更多一重精神上的沟通吧。
狂风和暴雨,巨浪和小船,老人和鲨鱼……读过的景不再是景,而成了时间的隐喻。文艺如何能体贴,为什么有力量?恰在于它们刻印了那些能穿透、永恒而共通的精神——过去的人懂得、珍视,今天的人同样能懂得,且珍视,并成为通向未来的力量。
来源:人民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