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玲的个人主页
我的首页 我的介绍 我的作品 我的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联合分会 > 图片风采 > 习近平的爱文、尊文、用文情怀

习近平的爱文、尊文、用文情怀

       
打印
【字体:
2017-11-22 15:09 点击量: 310

比如《浮士德》。对于不到16岁就去陕北小村里插队的习近平来说,找寻这些作品并不容易。他曾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回忆说,当年听说一个知青有《浮士德》这本书,就走了30里路去借,后来对方又走了30里路来取回这本书。

这本“30里路借,30里路还”的书,是德国伟大诗人歌德创作的一部诗剧,长达一万多行,通过对浮士德所经历的校园、爱情、政治等生活的描述,表达了他追求真理和完美人生境界的精神历程。正如书中脍炙人口的一句格言“我要纵身跳进时代的波涛,我要纵身跳上时代的车轮;苦痛、欢乐、失败、成功,我都不问,男儿的事业原本要昼夜不停。”

比如《老人与海》。在文艺座谈会上,习近平曾和与会者分享过自己的海明威“情结”。书中对狂风和暴雨、巨浪和小船、老人和鲨鱼的描写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第一次去古巴,他还专程去了海明威当年写《老人与海》的栈桥边。第二次去古巴,他去了海明威经常去的酒吧,点了海明威爱喝的朗姆酒配薄荷叶加冰块,以此体验当年海明威写下那些故事时的精神世界和实地氛围。

习近平为何会如此推崇海明威和他的《老人与海》呢?这部作品到底有什么超凡魅力?且看看作品中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文字——“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都是永不服输顽强拼搏的“硬汉精神”,这种“硬汉精神”贯穿全书始终,也在作者海明威的身上得到了集中体现,成为了作品最吸引人和最感染人之处。

再比如《怎么办》。2013年访问俄罗斯期间,习近平与俄罗斯汉学家座谈时曾提到,年轻时读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后,“在我心中引起了很大的震动”,并深情回忆起当年的青春岁月。在随后的演讲中,更引用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名言:“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行进的,有时穿过尖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经丛林。”

俄罗斯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在狱中创作的这部长篇小说,曾是俄国青年的旗帜。故事围绕自由劳动、妇女解放和秘密革命活动3条线索展开,提出只有斗争才能改变人民的厄运,主人公拉赫美托夫为接近人民跑遍了整个俄罗斯,为锻炼革命意志,献身自己的理想,宁愿生活极其俭朴清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新闻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