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文化人的这些交往,不仅显示了一位地方领导对他们的敬重,对文学的热爱,也让他与文艺工作者惺惺相惜。
“时间有限,我们就不休息了吧。年长的同志们若觉坐累了,可以离座去休息休息,为老同志们安排了休息室。老同志们离座时,烦请服务员悉心搀扶一下。”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这个细节,至今让梁晓声十分感慨,这是他第一次听到国家领导人对老艺术家如此关爱。他说,“一个喜欢中国古典铁马金戈之边塞诗词的青年,一个偷偷读过雨果、托尔斯泰、杰克·伦敦和海明威的青年,大抵总会是那样的。”
用文——诗一般的语言表达心声
“他不仅是爱读书的人,还是深谙文艺之道的人。”梁晓声如此评价两年前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习主席所作之报告,是最不像报告的报告——无文件语,无套话,“更像是文化、文艺界有理想、有追求、有坚持、有恪守、有责任感、有使命感,亦有忧患、有批评之一分子,与同行们交流自己关于文化、文艺之事的思考、主张与希望,以求共勉。”
他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便充满诗意魅力。比如谈到文艺创作时,他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论治学的三种境界,创造性转换,赋予了新的内涵,并以此寄语文艺工作者:“要志存高远,就要有‘望尽天涯路’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即便是‘衣带渐宽’也‘终不悔’,即便是‘人憔悴’也心甘情愿,最后达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领悟。”
不只是在文艺工作座谈会,每次出访,习近平在讲话中,常常用诗一般的语言表达心声,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感情,用诗一般的语言展示信心,用诗一般的语言引经据典,不仅帮助习近平拉近了与世界的距离,也展示了一个底蕴深厚的中国形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