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审美上的媚俗与附庸,从来不是空穴来风。唯民有所好,才有投其所好。说到底,屡屡跌破底线的“最雷建筑风”,还是人们有欠自信的结果。还是习总书记说得好,中国建筑就应该“长一张‘中国脸’”,这可不仅给开发商和设计师们开了药方,还顺便提醒了围观群众——得有自信!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然而一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遗憾。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乡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坚固伟岸的古堡、华丽炫酷的教堂,的确更能吸引眼球。
有这样一层心态,中国的当代建筑的“捕风捉影”之路就停不下来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国内建筑设计长时间尾随国际潮流,连古都北京都沦为先锋建筑的实验场。比如2009年评选出的北京“新十大建筑”,与50年代的“十大建筑”相比,新则新矣,美则美矣,却看不出与中国传统的血缘,实在是美得有些苍白。
难道,中国的建筑传统就是不如西方吗?非也!
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因此,不了解的人常常误以为古代的技术落后于人,或材料短缺。但事实上,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是世界领先。
何况,老祖宗们并非全不用石料,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才是合该用石头砌成的东西。从秦始皇陵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抗震性、可循环等之精妙可见,早在先秦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一句话:对待砖石结构的建筑样式,古人是“非不能也,乃不为也”。正如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情有独钟一个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本质上一种文化选择。东方审美欣赏含蓄与和谐,太直白浅显,太死气沉沉,太突兀惊悚,这些都很不“中国范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