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玲的个人主页
我的首页 我的介绍 我的作品 我的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联合分会 > 图片风采 > “中国脸”与“中国心”

“中国脸”与“中国心”

       
打印
【字体:
2017-11-22 15:11 点击量: 250

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透着对自然的防范疏离,唯有在陵墓、庙塔或桥梁的建造中,不得已而采用之。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法国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于是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之,咏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而古老的东方就不这么看了:文章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相比之下,建筑只是一门实用技术,能满足日常需要就够用。

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

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曾说过:“君子不器。”重道轻器,由是成为中国人精神上的一抹浓重的底色。在传统文化里,精神远比物质更受尊崇。国人向来不求物质之长存,即便建筑,也和世间万物一样都有新陈代谢、自然生灭。儒家倡导“卑宫室”,往往把“大兴土木”等同于“劳民伤财”,更抑制了对建筑规模的奢华追求。这一倾向在北宋时登峰造极——宋太祖赵匡胤扩建皇城的计划,竟因周围居民的反对而废弃,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

一座哥特式大教堂的建造往往耗时百年,为神服务的信念,支撑着如此大规模的人力物力投入。中国则不然,儒家文化“敬鬼神而远之”,老百姓受此熏染,土木之事也以现世为重。连天马行空的佛教传入中国,都难免更加“接地气”。寺庙布局从以佛塔为中心演变为以殿堂为重,似乎暗示着,相比邈远的仙界,人们更倾向于在现实中营造佛国净土;中国的重楼式佛塔,在全世界更是独一无二,比之只能仰望敬畏的高塔,逐层登临更显亲近,仿佛要将人带到高处生活。

由此观之,中国传统建筑的“貌不惊人”其来有自,完全不必妄自菲薄。物质层面的简约,正是它在思想上伟大的外在表现。传统文化真正的精髓,不正在于精神的包容与意境的博大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新闻排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