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必须承认的是,中国传统建筑本身的特征,也给当代营造带来了不小的挑战。进入现代社会,不仅建筑材料的性质改头换面,群组结构和院落式格局,在寸土寸金的城市更难有伸展空间。这几乎成为建筑设计接续传统的一大障碍。但换个角度思考,传承不用局限于形式,更要重神髓,传统中简约、质朴、追求整体效果与环境和谐的理念,不是比木石之争更贴近核心?要使建筑外观有一张“中国脸”,传统建筑理念这一颗“中国心”必然是少不了的。
好在,反思之声的日益增多,正透露出文化自觉意识的渐次复苏。近年来的一些建筑,如上海世博会场馆、北京APEC会议场馆等,都呈现出回归传统的趋势。连习总书记都点赞的浙江美术馆,尤其堪称“中国风”的典范,白墙黛瓦、坡顶穿插,江南水墨画般的风韵,宛如从西湖边长出来的一般。从“大屋檐”的风行到小元素的点缀,从单纯的外观复古到“但求神似”,中国的建筑师正在超越标榜个性的“异军突起”,而入于“万物总而为一”的和谐共存。
毕竟,这样的建筑和城市,才当得起“中国气派”四个字。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形塑了一方“屋檐”。建筑如是,文艺亦如是。盲目追求西化的潮流,曾让不少人抛弃传统,割断文脉。倘若这是在综合国力尚不够强大之时的权宜之举就罢了,但如今,全球的眼光都已投向中国,是时候树立起审美上的“中国标准”了。唯有从“中国标准”里诞生的中国气派,才能引领风云变幻的世界文化之潮流。
来源:人民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