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外不同场合,习近平多次谈到中外文学名著给他留下的深刻印象。他读过的小说,看过的作品,如果有细心的人整理一下,绝对是一份长度可观的清单。
2014年,访问德国时习近平专门提到:“我演讲中提到的一些东西不是谁给我预备的材料,确实都是我自己看过的。”
“比如《浮士德》这本书,我是在上山下乡时,从三十里外的一个知青那儿借来的。他是北京五十七中的学生,老是在我面前吹牛,说他有《浮士德》……”
习近平还记得村里的土路:“这一路过去,走一步那个土就往上扬,比现在的PM2.5可难受多了。后来回忆当时的情景,我开玩笑说,那叫PM250……”
什么?青年习近平顶着PM250,还跑了个马拉松,就为了一本《浮士德》?
真的,不但习近平对《浮士德》“爱不释手”,那位“吹牛”的知青朋友几次三番催还,最后还是不放心,竟然也跑了个“马拉松”,把书取走!
一本小说,您二位至于这么拼、这么挂心吗?
真的是挂在心上了。时隔四十多年,习近平出访德国,跟德国总理默克尔和德国汉学家聊起来,还恨恨地说,“我当时看《浮士德》看不太明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